首页 - 医院文化 - 新闻动态

7岁男孩多饮、多尿还暴瘦?一查竟是糖尿病……

发布时间:2025-10-10 52


“谢谢各位医生护士,真的谢谢你们!”

国庆假期期间,一位家长将一面红彤彤的锦旗,满怀感激地送到遂昌县人民医院儿科病房。锦旗背后,藏着一段既揪心又暖心的就医经历。

时间回到9月下旬,家长带着7岁的儿子小明(化名)焦急地走进县人民医院儿童生长发育科门诊诊间。

“医生,您看看这孩子,突然就瘦了好多……”

原来,在这10多天里,小明突然变得特别能喝水,上厕所的次数也多了不少,更让家长揪心的是,短短几天孩子体重就下降了2-3公斤,小脸都显得没精神了。

“我们当时心里就慌了,赶紧带孩子来了医院。”门诊一测血糖,数值高达27.8mmol/L,这个结果立刻引起了医生的高度警惕。结合小明的症状,医生初步判断为糖尿病,当天就安排小明住院治疗。

入院后,医生仔细询问病史,得知小明外公有糖尿病,一直在服药控制。结合尿常规、血气结果,小明被确诊为“Ⅰ型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儿科团队迅速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在禁食、密切监测血糖的同时,开始了胰岛素治疗。

为了给小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一方面,科室联系了浙大二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程海英进行远程会诊;另一方面,考虑到糖尿病可能引起的并发症,邀请眼科医生为小明细致检查眼底,防患于未然。与此同时,腹部B超检查发现了一个新情况——小明的胰腺后方有一个“囊性包块”,普外科医生随即加入会诊团队,共同评估包块性质。

最终,全腹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腹膜后包块,考虑存在节细胞神经瘤的可能。面对这个较为复杂的状况,家属在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前往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在转院前,小明家长特意送来锦旗感谢:“谢谢各位医护人员,为孩子忙前忙后,让我们家长心里特别踏实。”

为什么小孩子也会得糖尿病?儿科主治医师、儿童保健专科医生陈媛提醒家长:“实际上,儿童糖尿病90%以上都是Ⅰ型糖尿病,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都有关系。发现孩子出现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异常情况,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前往医院治疗。”

什么是糖尿病?

简单来说,糖尿病是一种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作用不足,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 浓度慢性升高的代谢性疾病。

胰岛素:像是打开细胞大门的“钥匙”,由胰腺分泌。它帮助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为身体提供能量。

葡萄糖:是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尤其是碳水化合物)转化成的“燃料”,是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钥匙”(胰岛素)没了或者坏了,葡萄糖就无法进入细胞,只能堆积在血液里,造成血糖升高。同时,细胞得不到能量,身体就会感到疲劳。

儿童糖尿病的主要类型

儿童糖尿病并非只有一种,最主要的是以下两种:

1)Ⅰ型糖尿病 (T1DM):身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并摧毁了胰腺中生产胰岛素的细胞,导致机体完全无法自己生产胰岛素。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特点:

①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

②起病通常较急。

③必须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无法通过单纯饮食或口服药控制。

2)Ⅱ型糖尿病 (T2DM):身体还能产生胰岛素,但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称为“胰岛素抵抗”),或者胰岛素产量相对不足。

特点:

①过去常见于中老年人,但现在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显著上升,主要与肥胖、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密切相关。

②起病较为缓慢,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

③治疗方式:主要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口服药物,后期也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

如何早期发现?警惕“三多一少”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典型症状,家长需要高度警惕,并及时就医检查:

1.多饮:总是口渴,喝水量巨大。

2.多尿:小便次数频繁,特别是夜间尿床(对于已不尿床的孩子)。

3.多食:容易饥饿,食量大增。

4.体重减少:尽管吃得多,但体重不明原因地下降。

5.其他不典型症状:疲劳乏力、精神萎靡、看东西模糊、伤口不易愈合、女孩可能出现假丝酵母菌(霉菌)感染等。

如果怀疑是糖尿病,医生会通过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检查来确诊。

确诊后怎么办?“五驾马车”原则

儿童Ⅰ型糖尿病目前无法治愈,但完全可以被有效管理。孩子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正常学习、运动和成长。管理的核心是著名的“五驾马车”:

1. 胰岛素治疗:这是Ⅰ型糖尿病孩子的生命线。需要通过每日多次注射或使用胰岛素泵来模拟人体正常的胰岛素分泌。家长和孩子需要学习如何注射和计算剂量。

2. 饮食管理:不是“不能吃”,而是“聪明地吃”。

①均衡营养:保证蛋白质、蔬菜、谷物和健康脂肪的摄入。

②定时定量:规律进餐和零食时间,有助于稳定血糖。

③碳水化合物计数:学会估算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并匹配相应的胰岛素剂量,这给了孩子更大的饮食自由度。

3. 运动管理:运动能帮助降低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①规律运动:鼓励孩子每天进行不少于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②监测血糖:运动前、中、后都要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发生。

③适当加餐:根据运动量,运动前可能需要额外补充碳水化合物。

4. 血糖监测:这是决策的依据。

①每日多次监测:包括餐前、餐后、睡前、运动前后等。

②新技术应用:持续葡萄糖监测(CGM) 设备可以像传感器一样贴在身上,实时显示血糖水平和变化趋势,大大减轻了扎手指的痛苦,是管理糖尿病的神器。

5. 糖尿病教育:知识和信心是最好的药物。家长和孩子都要积极学习糖尿病知识,了解原理,掌握技能(如测血糖、打胰岛素、处理高/低血糖),才能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况。

需要警惕糖尿病的两个急性并发症

1. 低血糖:血糖过低(通常<3.9 mmol/L)

①原因:胰岛素过量、吃饭过少或推迟、运动过量。

②症状:心慌、手抖、出冷汗、饥饿、头晕、乏力、情绪变化。严重时可导致昏迷、抽搐。

③处理:立即食用“快糖”,如15-20g葡萄糖片、半杯果汁、可乐、蜂蜜等。15分钟后复测血糖,若仍低则重复补充。

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非常危险!

①原因:体内严重缺乏胰岛素,血糖极高,身体开始分解脂肪产生酮体,导致血液变酸。

②症状: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带有烂苹果味(丙酮味)、精神萎靡、嗜睡、昏迷。

③处理:这是急症,需立即送往医院急诊!

通讯员宣传统战科/陈媛